MRO(Maintenance,Repair,andOperations,維護、維修和運營)采購是企業為保障設備正常運轉、維持日常生產運營所需的間接物資和服務的采購行為。
核心目標:確保生產連續性,降低停機風險,而非直接參與產品制造。
覆蓋范圍
維護類:潤滑劑、軸承、皮帶等設備保養耗材
維修類:替換零件(如電機、閥門)、工具(如扳手、檢測儀)
運營類:清潔用品、勞保裝備、辦公耗材、實驗室試劑
1.MRO采購的典型特點
品類繁雜:單家企業MRO品類可達數萬種(如螺絲就有上千規格),標準化程度低
需求分散:單次采購量小但頻次高,可能涉及多部門(生產、行政、EHS等)臨時需求
成本隱性:占總采購額5%~15%,但管理成本高(庫存積壓、緊急采購溢價等)
長尾效應:80%的采購金額集中在20%的高價值品類(如精密備件),其余為低值易耗品
2.為什么MRO采購容易被忽視?
非直接生產相關:管理層更關注原材料、核心零部件的供應,MRO被視為“次要支出”。
管理難度大:
一盒螺絲缺貨可能導致生產線停產,但提前囤貨又占用倉儲空間。
采購審批流程繁瑣(如一支測溫槍需5個部門簽字)。
供應商分散:低值品類常由小供應商提供,質量參差不齊。
3.MRO采購的核心挑戰
庫存管理:備件庫存不足影響生產,過量庫存則占用資金(如某化工企業積壓10年用量的墊片)
供應商管理:供應商數量龐大(有的企業超500家),難以整合議價
數據孤島:需求部門、采購部、倉庫之間信息不通,重復采購或漏購
緊急采購:突發設備故障時被迫高價采購(如夜間加急購買變頻器,價格翻倍)
4.優化MRO采購的5大策略
數字化整合:
建立MRO電子目錄庫,實現“一站式采購”(如Grainger、米思米模式)。
使用IoT傳感器預測備件壽命(如智能監測軸承磨損數據,自動觸發采購)。
供應商協同:
引入托管庫存(VMI):供應商管理庫存,按實際使用結算(如3M托管工廠勞保用品)。
集中采購平臺:整合零散訂單,提高議價權(如通過京東工業品采購)。
庫存優化:
ABC分類管理:A類(高價關鍵件)嚴格管控,C類(低值耗材)簡化流程。
設置安全庫存:根據設備MTBF(平均故障間隔)計算備件合理存量。
流程標準化:
制定MRO采購SOP,明確審批權限(如<500元需求部門直采,>5000元需技術部評估)。
推行P-Card(采購卡)模式,簡化小額采購流程。
全生命周期成本分析:
不僅關注單價,還需計算“隱性成本”(如劣質濾芯導致設備能耗增加20%)。
5.行業趨勢
電商化采購:阿里巴巴工業站、震坤行等平臺提供MRO長尾品類覆蓋。
AI預測需求:基于歷史故障數據預測備件消耗(如西門子MindSphere平臺)。
綠色MRO:采購可降解潤滑油、循環利用包裝材料,滿足ESG要求。
人本位公眾號
人本位逆向采購詢報價
人本位公眾號
人本位逆向采購詢報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