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供應鏈管理中,供應商虛報產能或接單后違規轉包(俗稱“二道販子”模式)是常見風險。以下是系統化的評估方法和風控策略:
一、如何科學評估供應商真實產能?5步驗證
1. 現場驗廠:穿透式審計
核心指標核查:
設備數量與狀態(如CNC機床是否滿負荷運轉?)
產線工人數量與排班表(白班/夜班開工率)
在制品(WIP)庫存水平(是否存在大量半成品積壓?)
關鍵動作:
隨機抽查生產工單,比對設備日志與報工數據;
要求展示近期3個月的電費/耗材采購記錄(虛報產能的企業往往無法提供匹配數據)。
2. 訂單歷史分析
要求提供:
過去12個月最大交付量記錄(如“某月交付10萬件”);
合作客戶名單及采購規模(頭部客戶訂單占比越高,產能可信度越高)。
交叉驗證:
通過行業協會或第三方平臺(如企查查)核查其客戶真實性。
3. 壓力測試:極限訂單驗證
方法:
突然下達一筆占其宣稱產能50%的急單(如宣稱月產能100噸,則下50噸兩周交付訂單);
觀察其反應:
直接拒絕 → 產能可能虛標;
要求延期 → 真實產能低于宣稱值;
正常接單并履約 → 產能可信。
4. 供應鏈溯源
原材料采購反向追蹤:
要求提供近3個月關鍵原材料的進貨發票(如特種鋼采購量);
計算理論消耗量(如1噸原料生產500件產品,若月進貨100噸,則理論產能≤5萬件/月)。
5. 數字化監控
接入生產管理系統:
要求供應商開放MES系統部分權限,實時查看生產進度;
通過IoT設備采集關鍵機臺運行數據(如稼動率、故障頻次)。
二、4招杜絕“接單后轉包”
1. 合同條款約束
明確禁止轉包:“未經買方書面同意,供應商不得將訂單分包給第三方,否則支付合同金額30%違約金?!?/span>
溯源條款:“供應商需提供所有原材料及外協加工的采購憑證,否則視為違約?!?/span>
2. 生產痕跡驗證
專屬標識管理:
要求供應商在產品/包裝上標注專屬生產批次號;
定期突擊檢查,核對批次號與生產記錄。
工藝特征比對:
通過金相分析、加工紋路等判斷是否為本廠生產(如某車企發現螺栓螺紋工藝與供應商宣稱不符,揭發轉包行為)。
3. 資金流監控
付款條件綁定:
約定“首付款僅用于原材料采購,憑采購發票支付尾款”;
通過銀行流水核查大額資金是否流向可疑第三方。
4. 黑名單與連帶責任
供應鏈穿透管理:
要求供應商報備所有二級供應商,并簽署質量連帶責任協議;
一旦發現轉包,將主供應商及實際生產方同時列入黑名單。
人本位公眾號
人本位逆向采購詢報價
人本位公眾號
人本位逆向采購詢報價